军训特辑 | 军训心得 (十八)

发布者:甄诚发布时间:2025-10-13浏览次数:15

已是十月中旬,到了大雁南飞的时分。广州的天空虽不见候鸟的踪影,训练场上却上演着另一场迁徙——初学齐步的我们总会不自觉地中间快、两头慢,渐次排成歪歪扭扭的“人”字形。任教官如何调整,一转眼,那“人”字又悄然浮现。

这齐步走,真是个简单又复杂的奥秘。说它简单,三岁孩童便会走路;说它复杂,要让一排人步伐统一,不仅需要动作标准化,更需口号相和、心灵相通。“齐步走”三个字,最简单的是“走”,最难的,是那个“齐”字。

然而,没有什么是意志无法克服的。不知从何时起,我们开始手挽着手,将控制平衡的权利交给了身旁的战友。一整排便是一个人,一个人便是一整排。这不仅是步伐的练习,更是一场信任的交付。倘若有人失稳,整排人都将牵连。这看似平常的行走,实则处处暗藏默契。我们总被阅兵式上雷霆万钧的正步所震撼,却常忽略齐步中蕴藏的更深智慧——那用余光校准的间距,那随口号律动的节奏,那无需言传的协作……当一支队伍能如此行走,他们便不再是分散的个体,他们的心已连成一体。一个人,就是一个军队的缩影;一个军队,拥有同一个人的灵魂。

就在这行走的韵律渐趋和谐之际,教官的口令悄然转变:“齐步——走!一二一,跑!”

一个看似简单的转换,却让刚刚建立的秩序瞬间面临崩塌。行走时,我们尚能勉强维持那份脆弱的“齐”;一旦跑动起来,身体的惯性、步伐的跨度、呼吸的节奏,全都成了背叛默契的变量。“人”字形不再浮现,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混沌的浪潮,仿佛一群受惊的羚羊,各自奔逃。

我们不得不再次挽起手臂。这一次,不再是温柔的依靠,而是生死相托般的紧扣。奔跑,将“齐”的难度提升至新的维度——它要求我们在动态的失衡中,共同寻找一种更高阶的平衡。这是一种危险的舞蹈,一次对集体默契的终极考验。

我忽然明悟,这从走到跑的演进,恰是一部微缩的人类文明史。

人类的先祖,正是从蹒跚学步的“齐步走”开始,通过简单的协作与规则,建立起最初的部落与城邦,奠定了文明的基石。那是对稳定与秩序的追求。

但我们注定不会永远行走。历史的车轮需要前进,文明的火种需要传递,这便要求我们进入“齐步跑”的阶段。奔跑,意味着拥抱变化、承担风险,意味着在高速的动态中维持共同体不溃散。古希腊的方阵冲锋,大航海时代的船队远征,乃至近代工业革命的洪流——一切伟大的进步,都是一种“齐步跑”。它需要更深刻的信任、更坚韧的纽带,以及对共同目标更炽热的信仰。

回到这训练场,我们的方阵正经历着从“部落”到“城邦”的精神跃迁。最初的“人”字形,是稚嫩的本能,是不完美的原始协作;而此刻在奔跑中追求的笔直线条,则是经过理性锻造、用意志与信任熔铸的文明结晶。

晨间的凉爽早已散尽,烈日登顶,将金光泼洒在每一个坚毅的脸庞上。场上的“候鸟”们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。那歪斜的“人”字阵已彻底消失,取而代之的,是一个横平竖直、动静如一的整体。

从上空俯瞰,我们不再是一盘散沙,也不再是模仿鸟群的稚嫩学徒。我们是一阵阵蔚蓝色的海浪,一排排向前推进。但这海浪违背了自然的曲线,它笔直、锐利、充满坚韧的刚劲。它不随波逐流,它自有方向与形状。这,便是文明的力量——它将自然的、散漫的个体,重塑为具有共同意志的、能够承载重任的方阵。

当脚步声与喘息声汇成同一个频率,当汗水砸地奏出统一的节拍,我们终于在奔跑中理解了“齐”字的终极含义——它不是你与我步伐的完全一致,而是在动态的前行中,你与我愿意相互调整、彼此成就,最终让整个集体,以一种铿锵的、向前的韵律,生生不息地奔涌下去。


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

吴昊霖

         文字录入:党委学生工作部 黄锦澎;编辑:甄诚